新课标关于教育公平论述?

admin 2017-08-03 智慧教育 251 次浏览

一、新课标关于教育公平论述?

课堂教学公平性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美国著名心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多元的能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又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学生的智力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

二、古人关于教育的论述?

孔子:“教育无疆,各取所需。”孔子强调教育应该超越国界、种族、社会阶层等限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孟子:“教育在人性,不在器物。”孟子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质,而不是注重外在的工具和设备。

荀子:“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

朱熹:“教育在于实践。”朱熹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王阳明:“致良知、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掌握知识和真理。

陶行知:“爱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爱心,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和发展。

顾炎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顾炎武认为,教育应该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最早论述教育的文献?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

全文可分为20节,1229个字,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视导制度、教学原则方法,以及教师等问题,都作了系统的阐述。

篇中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强调知识教育有化民成俗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应该循序渐进。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道德知识、礼仪、文学艺术和生活知识的教育。

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和熟知所传授的知识和教育的一般方法,“然后可以为人师。”主张要教尽其材,要用“善喻”、“博喻”的方法来教学。对于受教育者则要求“亲师”、“择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要“善学”、“善问”。最后提出“师道尊严”的思想。

四、什么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有哪些好处?

智慧教育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从而实现教育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其中普惠化、多元化、智慧化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几大优点。为了以智慧教育助力我国教育业全方位变革升级,移动云坚持以“新平台”“新资源”“新应用”为方向,通过在云计算SaaS、IaaS、PaaS多层面发力,以自研可控的云计算服务持续为教育领域赋能。移动云教育(https://gwyydc.cmecloud.cn:8106/t/Ebvo)解决方案以移动云门户为统一入口,能够覆盖K12基础教育、高等院校、高职专科学校、培训机构等全场景,从而全方位推进我国教育业转型与升级。

五、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教育作用?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3.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

《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之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乐》:“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容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教学方法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才能牢固掌握。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强调“学以致用”。

(2)启发诱导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二是个别观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六、专门论述教育现象的教育著作是?

专门论述教育现象的著作是《学记》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七、智慧教育诗句?

1 是:“智慧教育,开启未来之门。”2 这句诗句表达了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潜力。智慧教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能。3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智慧教育成为可能。智慧教育不仅能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资源和学习机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智慧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八、论述教育法的作用?

教育法的作用指教育法律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是其内在功能作用于教育实践所引起的实际效应.有以下作用:

(一)、指引作用

教育法的指引作用指教育法体现 了国家教育发展的目的、政策,指引人们按照国家的目的和要求开展教育活动.它是教育法的规范功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外部表现.教育法是国家统治阶级教育意志的体现,明确规定哪些是国家赞成和鼓励的可以做的,哪些是国家命令必须做的和禁止做的或不该做的.这种指引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向指引,指教育法能够从正面或积极的方面指引人们按照国家规定可以做的方面去做;二是负向指引,指教育法能够从消极的方面指引人们不能做和不该做什么.这两种指引都是以承担法律责任为条件的.

(二)、评价作用

教育法律作为国家的一种普遍的强制性教育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教育行为的作用,即评价作用,是教育法律的标准功能的外部表现.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价值的判断有多种标准,其中最基本的是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规范的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它的评价作用有两个特点:一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评价具有突出的客观性.教育法律规范明确规定哪些是可能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教育法律标准是对所有人和所有机关的,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教育活动或教育行为都是以教育法律为准绳的.二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评价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只要人们的行为进入教育法的范畴,教育法律规范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是有效的,如不想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行为就必须与教育法律一致.

(三)、教育作用

教育法律规范的预示功能决定了教育法具有教育作用.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国家把人们对教育的普遍要求凝结为稳定的教育行为规范,并向人们灌输这些规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教育思想意识,并借助于人们的教育行为而使其得以传播.其次,通过教育法律的实施从正负两方面对人们产生教育作用.从正面来说,教育法律对合法的教育行为的保护和鼓励,对本人和他人有示范和激励作用;从负面来说,教育法律对不合法的行为的制裁就会警告本人和他人,如果再做此类行为也同样会受到惩罚.

(四)、保障作用

教育法的保障作用指教育法保证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利得到实现,教育义务得到履行,从而使教育活动有序、有效进行.这种作用是教育法律的强制功能的表现.一、就教育权利来说,国家的教育管理权,人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权等,如果没有法律的认定和保证,就不可能顺利实现.二、对教育义务来说,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儿童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等,如果没有法律的规定就不可能得到落实.有了义务教育法,任何适龄儿童都要接受法律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国家和家长要履行教育义务,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九、论述教育与天赋的著作?

《天赋论》是一部理论教育专著,从天赋的理念出发,因而命名为天赋论。

论著在分析了道德观在教育中的首要作用,论述了父母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天赋论以全局的观点讨论基础教育,对义务教育法做出了全新理解,对培养和选才的方法与制度提出了全面的建议,即对新课程标准以及高考改革的建议。

十、论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从个人角度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从社会角度是文化的传承。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Top